王厚明:張詠和胡霆桂的兩次斷案
王厚明
《宋史·列傳卷五十二》中,記載了北宋名臣張詠的一次斷案:有戶人家后輩爭家產(chǎn),官司打至張詠處。女婿說岳父臨終時,其兒子才三歲,所以自己受命掌管資產(chǎn);而且岳父有遺囑,叫他日后將十分之三的財產(chǎn),分給其兒子,其余十分之七歸自己。
張詠看了遺囑說:“你岳父是個聰明的人,因兒子年幼,所以托付給你。如果將大頭給兒子,那兒子就會死在你手里了。”之后,張詠判令將家產(chǎn)十分之七給兒子,十分之三給女婿。
張詠面對的,其實是一個情與法的選擇。有憑有據(jù)的遺囑,是法理,而從人之常情去判案,看似主持了公道,細究起來,卻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因為不能排除,其岳父的遺囑是真實意愿。張詠斷案不免有著硬傷。
馮夢龍著的《智囊》中,也記載了一則斷案。胡霆桂在南宋理宗開慶年間任鉛山主簿,當時私家釀酒是被嚴令禁止的,違者輕則受鞭笞之刑,重則有牢獄之災。
有一婦人因與婆婆有嫌隙,便舉報婆婆私自釀酒,胡霆桂聽后詰問她:“你對婆婆孝順嗎?”她說:“孝順。”胡霆桂又說:“既然孝順,那就代替你婆婆受罰吧。”然后按照法令來責打她。此事傳開后,官府的政令變得暢行無阻,鉛山縣因而得到善治。
媳婦告婆婆,且有事實依據(jù),于法,應當按律嚴肅處置;于情,一旦縱容媳婦檢舉婆婆,可能告密揭發(fā)之風將盛行,造成更大隱患。胡霆桂以孝順為名,杖責教育了婦人,既維護了律法權威,又維護了倫理秩序,實現(xiàn)了法律與道德的兼顧、法與情的交融,當其時代,是個睿智又高明的做法。
情與法的沖突,不在于二者自身的屬性,法的制定應符合人的權益,人之情理不可凌駕于法之上。在實際生活和百姓的心中,不悖公序良俗、不違公平正義的律法,才能深入人心、行之有效、走得更遠。律法并不是冷冰冰的條條框框,而應是循人性、講情理、有溫度的約束,理當執(zhí)行得讓人心悅誠服。作為一個社會人,不褻瀆律法、不違背良知、不漠視真理,才不會暗淡人性的光輝,丟失真善美的靈魂。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jīng)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xiàn)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yè)...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