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那時我剛剛參加工作,我在同事的辦公桌上看到一張照片,上面的建筑雖然沾滿了歷史的塵埃,帶有幾分衰敗和陳舊,卻依然掩蓋不住當年的華麗與輝煌。我順著同事告訴我的地方尋去,終于在馬眼槽找到照片上的建筑物———秦氏支祠。 眼前的秦氏支祠是寧波醫(yī)藥公司的藥材倉庫,里面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藥材,“倉庫重地,閑人莫入”幾個大字掛在門口,我這“閑人”自然被拒之門外。我向門衛(wèi)解釋了許久,他還是堅守著自己的原則,剛巧我的同事來此商議祠堂移交文物部門管理之事,我才得以借機一睹秦氏支祠的本來面目。 雖然祠堂前后兩明堂搭建了棚屋,廂房的門板早已被拆除,也不見了戲臺的臺板、圍欄,但整體布局和建筑結構依稀可辨。祠堂以南北為縱軸線,由照墻、門廳、戲臺、正殿、后殿、左右?guī)康冉M成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山墻飾以高高的馬頭,帶有幾分徽派韻味。檐柱全為石作,上刻對聯(lián),墻與墻,柱與梁之間處理簡潔明了,又帶有幾分西洋風格,整體建筑既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法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兩者完美結合,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的保守與開放、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這一新舊思潮的交替。祠堂的雕飾十分講究,朱金木雕、石雕、磚雕、堆作、拷作工藝比比皆是,富麗堂皇,氣勢宏偉。雕飾題材十分豐富,明暗八仙、嬰戲圖、漁樵耕讀圖、二十四孝圖和《岳飛傳》、《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故事,以及合和二仙、龍鳳呈祥、喜鵲登梅、福自天降等吉祥圖案,把寧波工匠的智慧和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祠堂戲臺的藻井采用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榫卯拼接而成,20余層如意斗拱成螺旋狀逐階而上,絲絲相扣,構思巧妙,工藝精致。 屋脊上“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幾個字在飽經歲月滄桑后,依然清晰可辨。相傳秦氏先祖原為慈溪葉氏,入贅秦氏十五世方姓秦,明中葉始遷寧波段橋定居,家境頗為寬裕。傳至德寬公時,因其母早逝,分房而聚。各房兄弟皆富足,惟德寬公為人淳厚篤實,生活較為貧困,以教書養(yǎng)家。因為家貧,便命其兩個兒子虞山(秦君安)和靜山棄儒經商。秦君安,幼年臺州習商,后又在慈北學習錢業(yè),24歲時到上海經商。在上海,他與同鄉(xiāng)倪芹香、王磬泉、葉澄衷交往頗深,相互探討,多有獲益;又勤習英文,常與洋商進行交易,吸取西方的經營思想。秦君安以誠信為本,采取“人棄我取”的經營策略,在上海以經營顏料而著名。在一次大戰(zhàn)爆發(fā)之際,由于他儲料充足,得利豐厚。辛亥年間,寧波時局動蕩,米缺價高,秦君安出巨資購米賑于貧民百姓;他樂善好施,后又慷慨解囊扶貧賑災,修筑海塘,清政府為此授其正三品頂帶花翎。秦君安50歲時思古人知足之訓,引退歸里。其子秦際藩為紀父行擇月湖地而建祠,因宗祠建于章耆巷,故新建的祠堂稱為秦氏支祠。 在我參觀后不久,市政府正式將秦氏支祠劃歸文物部門管理,1990年9月寧波市醫(yī)藥公司將秦氏支祠移交給寧波市文化局文物處。此后,由國家文物局和寧波市政府共同出資250萬元進行維修,歷時三年,按原貌恢復,于199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同年納入天一閣統(tǒng)一管理,200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宇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