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
在又一個7月7日到來的時候,今天,我們自殘般地祭出那一段慘烈的歷史。
六十八周年前的那個夜里,日軍炮轟宛平城和盧溝橋,發(fā)動了對中國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7月7日的槍聲宣告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始。這一天投下長達八年的暗夜,遮覆了3500多萬同胞的尸首;這一天刻印著一個民族心靈上難以愈合的傷痛;這一天記錄著中國人的難以忘卻的仇恨和恥辱。
我們廣泛地采訪了歷史的參與者——抗戰(zhàn)老兵,我們史海鉤沉試圖復活那一段苦難的圖像,向歷史的深處發(fā)問,探求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積弱百年而絕處逢生,回溯這早已逝去的一頁,目的并不止于舔舐傷口與慶幸勝利。
銘記國恥是為了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尋求長久的和平,盡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一陣大雨,帶走了南京城內的酷熱,空氣中吹來絲絲清涼。
68年前,盧溝橋事變爆發(fā),這是中華兒女全面投入抗日戰(zhàn)爭的標志。這一事變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為什么會成為全面抗戰(zhàn)的標志?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采訪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憲文教授。
離張教授辦公室不遠,當年的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公館正靜靜地聽著稀稀落落的雨聲,如今這里被稱為斗雞閘。68年前,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還在四川進行整軍工作的何應欽被蔣介石急電召回,正是在這一座小樓里主持戰(zhàn)事。
1為何事變發(fā)生在中國腹地盧溝橋?
答:七七事變前,日軍在中國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了平津一線。這時駐守平津的中國軍隊是29軍。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過一系列策動把國民黨中央軍逼出華北,簽訂了《何梅協(xié)定》等。中央軍撤出后的權力真空被宋哲元的29軍填補,29軍是西北軍系列,當時有37、38、132、143四個步兵師,第9騎兵師和一個特務旅,加上保安部隊總兵力約10萬人,成為華北能與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曾和日軍在1933年長城抗戰(zhàn)中有過交鋒。
日本策動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被宋拒絕。
1937年前,日軍已經從北、東北、西北三個方向對平津形成合圍之勢。
日軍在華北的駐扎可以追溯到1901年的《辛丑條約》,當時日本派了2600多名駐屯軍,命名為清國駐屯軍,司令部在天津,兵營在天津海關寺和北京東交民巷兩處。1912年更名為“中國駐屯軍”。
1937年,“中國駐屯軍”司令部轄河邊正三為旅團長的第四旅團,約6000人,分駐北平、天津、通縣、山海關等地。日軍策動華北五省自治失敗后,在通縣扶持殷汝耕成立一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基本上把冀東22縣劃入勢力范圍。
而這時候的日本軍隊要再進一步發(fā)展擴大侵略的話,也必須要占領平津。這是華北最重要的兩個都市,南下有幾條鐵路,從北平到綏遠,津浦鐵路、平漢鐵路,不占領怎么辦呢?
進一步的戰(zhàn)爭要有一個借口,要挑起事端,導火線,于是有了盧溝橋事變。他也可以不選擇盧溝橋,而選擇別的地方,比如豐臺,他總要選擇一個地方,挑起戰(zhàn)斗,然后擴大。
事實上,日軍這一系列的侵略行徑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先到中國軍隊控制范圍的深處取得一個“點”的駐兵權,這個“點”一般都在鐵路線上,然后自己制造事端反誣中國軍隊,再通過政治和軍事訛詐,獲得對大面積領土的侵占。
中國盧溝橋駐軍
2你為何認為是“十四年抗戰(zhàn)”?
答:七七事變,是日本軍隊大規(guī)模進攻中國內地的開始,也是中國全面抗戰(zhàn)開始的標志。這之前國共兩黨還在對抗,地方軍閥還在爭地盤。七七事變以后,大家覺醒了,有了一個全民族的抗爭,行事更堅決了。
可是我個人認為抗日戰(zhàn)爭從九一八開始算才是完整的。九一八到盧溝橋事變,從日本方面來講,之前是局部侵略,之后是全面侵略。但是日本并沒有撤離中國,而是一步步向華北地區(qū)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