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若漁 2006年4月21日晚10時,被告人許霆來到廣州天河區(qū)黃埔大道某銀行的ATM取款機取款。結果取出1000元后,銀行卡賬戶里只被扣1元,許霆先后取款171筆,合計17.5萬元。許霆潛逃一年后被抓獲,以盜竊罪被判無期徒刑。(詳見《ATM機出故障男子171次惡意取款被判無期》) 作為一種新的犯罪類型,借ATM機故障實施犯罪,在當今法律上找不到絲絲入扣的量刑罰則。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擴展適用”——援引性質(zhì)相近的犯罪類型及其罰則,并據(jù)此作出判決。 就本案來說,法院是按照盜竊罪來進行處理的;而許霆的律師則以侵占罪為其當事人作輕罪辯護。拋開誰是誰非的爭執(zhí),我們不難看出,對此案的定性以及量刑其實存在著很大的自由裁量權,許霆的最終命運如何某種程度上系于一念之間。 說實話,律師以侵占罪為許霆作辯護,我認為是犯了戰(zhàn)略性錯誤,一審敗訴幾乎是注定的。侵占罪必須滿足“通過正當、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財物”這一基本的構成要件,而許霆的行為本身很顯然是不正當、惡意和非法的。他的辯護律師以“可以將這17.5萬視之為‘遺忘物’”來證明被告的“善意取得”從而為許霆開罪,顯然也因太過“強詞奪理”而斷不能得到法庭的支持。 也就是說,以盜竊罪為此案定性,似乎更合適一些。但更合適不代表就完全是對的。盜竊罪構成要件中的一條是必須通過“秘密竊取”的方式取得他人財物。嚴格說來,許霆的行為其實不符合這一要件。他先后惡意取款171次不假,但這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通過正當程序公開進行的,其間他沒有對ATM機做任何手腳。如此而言,“秘密竊取”從何而來?盜竊罪又如何斬釘截鐵地判定? 當然,在目前情況下,法院只能判許霆盜竊罪,這也是能讓人接受的。但必須說清楚,銀行在本案中也不是沒有責任,正是其工作失職,導致ATM機出現(xiàn)故障而不自知;而且,在完全有足夠時間追回款項的情況下,卻“因為周末而錯過”。正是因為銀行存在上述種種過失,17.5萬元才輕而易舉地進入了許霆的腰包、潛逃一年也才既成事實。當許霆在犯罪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當他在通往無期徒刑的道路上泣血狂奔之時,銀行有多少底氣義正詞嚴地說:我們沒有任何責任,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許霆確實有罪,罪在他利用ATM機的系統(tǒng)漏洞滿足一己之貪念;但銀行對此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客觀上構成犯罪的“幕后推手”。有鑒于此,法院在量刑之時,撇開銀行的過失,單單追究被告人一己之責任,判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顯然有量刑過重之嫌,不符合罪刑相等原則。如此嚴苛的判決似乎意在表明,任何人都不能在銀行的漏洞面前心存非分之想,而對銀行的警示作用幾乎微乎其微。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倒是認為,這個判決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法律高貴、保守的專業(yè)立場,而是基于對倫理意義上的人性惡的忌憚和打擊。對法律來說,這應該是一種危險的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