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嗤”,窗外不時傳來電錘穿孔的聲音。隨著老小區(qū)管道煤氣改造步伐的推行,近幾天小區(qū)內管道施工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令我回憶起那串串往事。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在農村比較典型的灶臺便是“大灶”。通常,用磚塊、石頭堆砌而成,用干柴、稻草做燃料。記憶中,用灶臺大鐵鍋燒出來的米飯,特別的香。松軟的米飯下面是一層厚厚的鍋巴,往往用飯鏟弄出來,放到油鍋里炸開,再在上面撒上鹽或者糖之類的調料。那就做成了香噴噴、脆西西的“油炸鍋巴”,冒著熱氣,十分誘人,成為衣食匱乏年代里孩童們向往的“美食”。但是,“大灶”多麻煩,一是占地面積大,二是置辦燃料不易,三是人力精力會被牽制(例如,一人在灶臺燒菜,就需要有另一人在灶肚不斷添加燃料)?墒,要用到灶臺,置辦干柴、稻草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勤勞的農民在農閑時,會帶上柴刀、沖擔、尼龍繩,再佩上一個水壺、干糧什么的,上山砍柴。如果運氣不好,往往日出之前出發(fā),響午過后或者日落之時才回到家中。置辦稻草則相對容易一些,待稻谷一收割,稻草自然是現(xiàn)成的。用手拉車馱回家,在空操場上攤開來晾曬,等到草上的雨露水份充分除去,再把它們放到柴間,堆積成一個小小的小山墩。以做備用。
幾年以后,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燃具:煤餅爐子。由于體積小、重量輕巧,除去了尋找柴草的麻煩,大受歡迎并逐漸流行起來。但剛出現(xiàn)時,燃料物資比較緊缺,需要憑借國家定量發(fā)放的供應票才夠資格購買。而且,要等到商店有貨源才行。
在有消息證實有貨源的日子里,一大早就緊隨大人一起推著車往商場里趕,往往是人頭濟濟,要排上好幾個小時甚至大半天才能夠買到。搬運回家后,就會小心地壘積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批煤餅即將用完之時,可以在地面上看到有粉碎的煤餅末子。在物資稀缺的年代,那些煤餅末子也是一個”寶”。大人們往往會把這些粉末倒到一個桶類容器里,和著水,攪拌成稀泥狀。然后,用手捏出一個個成橢圓狀的煤球后,放到太陽地下晾曬,就可以作燃料了。
改革開放的春風,如輕風拂面,席卷神州。沒過多久,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出現(xiàn)了又一種新型的燃具:煤氣灶。它的出現(xiàn),實在是一個飛躍式的進步。只要配套設施可靠,使用方法得當,是相當不錯的。比之煤餅爐子,它的排放基本上無污染,克服了以前煤餅在不充分燃燒的條件下會排放出大量的CO的弊端。直至今天,使用煤氣灶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同和接受。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各行各業(yè)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齊刷刷開放。燃具,從灶臺、煤餅爐子、煤氣灶到管道煤氣的一系列迭變,以及將來會日益普及的環(huán)保型燃料-----管道天然氣。無不是國家的總體日益強盛,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幸福的有力佐證?! (莊侃侃)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席卷 一批
|